据《人民日报》客户端重庆频道2024年5月10日报道:
初夏的清晨,室外温度23度,凉爽宜人。而走进西南铝熔铸厂熔铸四部生产现场,一台台熔炼炉依次排开,红色的炉火分外耀眼,阵阵热意瞬间袭来。
从最初成立时的54人精简到如今的29人,从炒灰金属回收每月不足46吨到如今每月均能达到100吨以上,投料量从最初的15.56万吨到如今的24.12万吨,从一个普通班组到先后荣获西南铝工人先锋号、中铝集团示范标杆班组、重庆市工人先锋号、全国工人先锋号诸多荣誉称号的“铁军”队伍……
这个班组“不一般”的背后,有何魔力?
与时间赛跑:激发战斗力
近年来,随着保供任务的越加繁重,熔铸四部承担了熔铸厂近61%的生产任务,成为工厂产量占比最大、产品结构最复杂的保供主力军。
作为熔铸的首道生产工序,熔炼必须严格按照生产卡片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物料的种类、清洁度、重量、工艺等符合要求,从源头上为工厂的产量保供和质量把控打下基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如何加快生产节奏,提高生产效率?熔铸四部熔炼班在“快”字上下功夫,开启了与时间赛跑的新“铝程”。
熔炼班每班设有六人,两人负责配料,四人负责五台熔炼炉。“可别小看这配料,虽说它是前期准备工作,但来料得严格按卡片要求的合金种类和重量进行配料,每一样都不能马虎!”熔炼工罗小波介绍道。
不同合金成分的铝锭,摆放位置不同,标识不同,如何在最快的时间内迅速准确完成选料和配料,避免混料,靠的就是“眼疾、手快、心细”。 在罗平和大伙看来,这和中医按方抓中药是一个道理,多看多记多实践,基本就能把铝锭的成分、摆放位置做到心中有数。速度上来了,效率更高了,就能最大程度地为下一步生产节省时间。
周强是熔炼班的班长,他的手机里显示微信步数每天都在18000步以上。炉前温度750度,炉膛温度1100度。加料、搅拌、扒渣、取样、送样……在熔铸厂这段跨度180米长的工区里,在火红的熔炉前,和周强一样的熔炼班职工犹如辛勤的小蜜蜂,每天都在这条生产线上来来回回、穿梭忙碌。他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为工厂提供更加优质的铸锭。
“我们快10分钟,就能为后道工序多争取10分钟的生产时间。大家都与时间赛跑,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虽然才进入立夏,但周强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他指着脚上的劳保鞋告诉记者,本来劳保鞋是九个月一换,但由于每天在现场走动频繁,劳保鞋磨损严重,大伙的劳保鞋通常只能穿半年就得更换。
忙碌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为了节省时间,不耽误生产,我们都是一个人去帮大家把饭带回来。”职工李勇提着一个装满六个饭盒的大袋子,匆忙奔向食堂。
西南铝熔铸厂熔铸四部熔炼班在熔炉前合影。西南铝熔铸厂供图
掀起 “头脑风暴”:融合众智力
铝灰是熔炼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熔渣产物,含有铝及多种元素,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从铝灰中回收铝,俗称“炒灰”,对熔铸厂降本增效,减少碳排放意义重大。炒灰就是熔炼班的重点工作之一。
长期以来,由于在炒灰过程中温度不容易把控好,炒灰锅表面极易形成锅圈灰,不仅增加了清理难度,而且对下一锅铝灰的“炒制”造成了影响。
熔炼班职工王伟经过反复思考,提出在炒灰锅表面均匀地涂撒一层滑石粉,这样在炒灰完成后,铝灰则不容易粘在锅的表面,从而方便后期清理。经过多次实践,王伟的小妙招顺利解决了锅圈灰粘锅的问题,大伙纷纷为其点赞。
此外,熔炼班通过强化精细化管理,创新炒灰方式,2023年实现铝灰回收金属同比提高22.32%,创效2000余万元,减少碳排放约22500吨。
“生产一线是最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地方,一线职工是最熟悉和了解现场实际情况的人。正是紧紧依靠我们的一线职工,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熔铸四部才能不断实现新跨越。”熔铸厂熔铸四部主任王洪刚感慨地说。
通过对加料桶进行持续优化,将加料时间缩短了一半,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清炉过程中,大家对传统扒渣头进行了改良,通过加大加宽扒渣头、优化扒渣板结构,从而达到了扒渣速度更快、扒渣更干净的效果;补料平台经过职工们的改良,补料时间从10几分钟缩减到3分钟……
近年来,熔炼班针对生产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鼓励大家立足岗位实际,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建议、思举措,融合众人智力,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头脑风暴”,产生了一个又一个“金点子”“银点子”,为工厂生产保供贡献了“先锋”力量。
在小改小革的同时,熔炼班在科技创新领域也熠熠生辉。他们完成了管式自动精炼车的自主设计开发,首次实现了管式精炼方式从传统低效的人工作业向稳定的机械化作业方式的历史性改变,目前已经申请国家研发型专利。开发了固体精炼剂+气体精炼剂+电磁搅拌+管式自动精炼车”四合一精炼工艺,大大提升了熔体纯净度,为阳极氧化料及0.24mm薄型罐身料等项目的成功开发及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积极探索再生铝消费市场,参与并成功开发了再生铝用罐身料的生产制备,使废料的再生比例达到了50%。同时紧跟西南铝发展所需,积极参与轻量化的铝合金汽车材开发及产业化,打造了一条专业化的汽车材专用生产线。
打造“家”文化:凝聚”心”动力
走进熔炼班的班组休息室,墙上的一幅照片墙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中间这张是我们班组的合照,其它的都是我们班组职工的生活照。你看,这张是向彬和他孩子一起的合影,这是王利一家人的生活照,这是邹光春一家三口……”周强介绍说,班组制作的这面“家”文化墙,让每一名职工进门第一眼就能看见,感受到家的温暖和集体的荣誉感,让无形的文化力量转化成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激发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
近年来,熔炼班积极探索班组建设的有效方法,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形成了以“家”为内涵的班组建设文化,增强了班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熔炼工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为了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班组分批将职工家属请来熔炼现场观摩他们的工作场景,让家人对熔炼工的工作性质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家里人来现场看过我干活以后,知道我工作辛苦,在生活中也更加理解我了。” 职工赵永林表示。
有了“小家”的理解和支持,职工们才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大家”的建设和发展中。熔炼班从关爱职工的角度出发,以情动人,形成了和谐温暖的班组氛围。遇到有职工家里有困难的情况,总有同事站出来帮忙顶上。大家都说,熔炼班的职工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为加强职工思想意识,不断提升业务技能,熔炼班还通过班前会、技能培训、学习交流等方式,大力营造“学习之家”氛围,积极鼓励职工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学习,让技术水平精益求精。
“大家在一起开班前会,一起工作、学习,一起提高,工作上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同事们也都站出来尽力帮忙。在这个班组,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正如职工周波所说的那样,熔炼班致力于将打造“家”文化作为班组建设的思想核心,通过带动和鼓舞,激发职工“爱厂爱家、为家争光”的主人翁意识,在“家”文化的引领带动下,熔炼班的品牌越擦越亮。
“火红的熔铸,火红的心,舍我其谁!”这是熔炼班每次班前会上的一个宣誓环节。在铿锵有力的口号中,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熔炼班的精彩故事还在继续上演。(刘新吾 彭英)
版权所有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448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155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62号